撰文:莊梓 時事評論員
如果說1997年是第一次回歸——主權回歸,2021年就是第二次回歸——治權回歸,香港開始實行一套中國式治理體制。
制度改了,但香港人是否支持?這是今年立法會選舉的最大懸念,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驗標準,是投票率。先看回歸以來由第一屆至第六屆立法會的投票率〔表四〕。六屆中有四屆投票率都在五成以上,換言之,如果以平均計,以五成投票率作為基本標準應該屬合理推算。但問題是,今年在「完善選舉制度」之下,民主派政黨成員全部出局,對投票率肯定會造成影響。
以澳門作參考,當地今年9月舉行立法會選舉,選前三位被視為民主派的參選人吳國昌、蘇嘉豪、陳偉智被DQ,結果投票率只得42.38%,是歷屆最低,較上屆2017年選舉的57.22%下跌了近15個百分點,大約就是支持民主派的票數。澳門立法會選舉投票率跟香港相近,一直在五成以上,最高一屆是2009年,投票率是59.91%。
按香港立法會投票率分布,建制派得票約佔四成,如果民主派支持者(約六成)抵制選舉不投票,以上屆58.28%投票率計,今年只剩下建制派成員參選的立法會選舉,投票率只得23.3%;如果把建制派得票率調高至四成五,今年立法會投票率也只得26.2%左右,遠遠低於過去歷屆!如此結果,一定會被視為「完善選舉制度」得不到香港人支持。
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在報章撰文(〈立選投票率應用「加權新公式」計算「總和投票率」或逾四成〉),認為立法會選舉投票率不應只是以地區直選衡量,而應該採用覆蓋所有選舉範疇的加權新公式,否則不能反映新制度的社會認同度。
現在立法會選舉有三個組別,「選民」成份不同,選委會可能有近100%投票率,以此去「加權」,明顯只是為「托高」整體投票率。投票率是反映民意、測試民情的其中一個指標,選舉制度既然做了一次大手術,到底香港人會有什麼反應,為何不老老實實地去面對?
也許是為了令選舉不至太「平淡」,三個組別都有競爭,沒有任何候選人可以自動當選,過去傳統上沒有競爭的功能組別如鄉議局、商界一、二,進出口、工會等,都是毋須投票,候選人可自動當選,但今屆已沒有這個現象。有評論認為這是北京刻意安排,目的是不能令人覺得新選舉制度是保護了一批特權人士,令他們可無驚無險、安全地自動當選!
但是,有競爭是否就表示選舉制度公平?也許未必!從本屆參選者,以及選舉委員會的成份來看,香港的政治生態、人脈網絡可能會更單一化、更封閉;由於現在選舉在多個「可操控」的條件下進行,會催生大量「尋租行為」,利益集團透過不同方式進佔議會、政府以至各級重要公共機構,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網絡,我們可姑且稱之為「新階級」。
《新階級》是南斯拉夫政治家吉拉斯一本著作的名稱,吉拉斯曾跟鐵托(南斯拉夫前總統、獨裁者)共事多年,是南共政治局委員,其後成為黨內異見人士、與鐵托決裂,並在1956年被捕入獄。
在身陷囹圄期間,吉拉斯寫了《新階級》一書,指社會主義新政權把工廠和土地收歸國有,國家一切資源都由共產黨官僚控制,結果是:「與以前的革命相反,共產主義革命是以取消階級為號召開始,最後竟造就另一個握有更大權力的新階級」。此書1963年在內地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,屬於「內部讀物」,但在內地很容易就可看到。
香港情況當然跟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國家截然不同,但「新階級」的出現,其背景卻極其相似——香港是為了落實「愛國者治港」,引入更多「愛國人士」進入管治架構,但最後出現的,卻可能是政權由一批既得利益集團操縱,新一代或其他跟利益集團沒有關係的,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被排除出局,社會上出現了「圈內」和「圈外」兩種人,社會矛盾到最後可能愈積愈深,隨時爆發另一場衡突。
選委會內,大財團都可以循不同途徑推出人選加入,手握好幾張選委票;還有來自中央高層背景的,如中共政治局前常委李長春女兒、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李彤;內地玻璃大王、信義玻璃主席李賢義和兒子李聖潑;中國生物製藥副主席鄭翔玲及她的兒子謝承潤,都是選委會成員。上述都是已知的,到底未知的還有多少是有血緣、姻親、生意關係的,外界無從得知,但在新制度下,他們都有途徑可以順利進入體制。
新制度下,走基層路線離不開北京「嫡系」的民建聯和工聯會,工商及專業背景就歸「聽教聽話」的經民聯。比較「自由主義」的自由黨因幾次重要關頭「不聽話」,影響力正在收縮;中間路線、非嫡系的新民黨,成員網絡一直都無法擴充,只得葉劉淑儀死撐;湯家驊在法律議題上雖努力為北京護航,但他領導的「民主思路」幾名有意參選的素人,到最後只得一人拿到足夠選委票入閘。
很明顯,跟北京和傳統愛國勢力較為疏遠的政黨,要加入權力架構也遇上重重阻力,如果一個沒有背景、純從基層出發的政治素人,他/她有多大機會可以在新體制下脫穎而出?
一人一票選舉,政治人物的考驗是能夠拿到多少民眾手上的選票,有能力沒背景的人都有機會可以殺出一條血路,但在新選舉制度下,這種機會正慢慢消失。一個新政治權力格局中的「新階級」,在香港隱然成形,對北京的治港策略來說,這將是另一次考驗。
——節錄自2021年12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
候選人名單可瀏覽:https://bit.ly/3BI5Mwc